在学校知行楼,一场别开生面的展览吸引了众多学生的目光。外国语学院的学生们通过主题视频、海报、绘本册、手抄报、明信片、台历、书签及单词卡等形式,展示了他们《课外阅读》课程学习成果。“绝大多数的实践作品均为团队创作成果。比如,他们以文学作品《老人与海》为主题的周边创作,配有励志双语摘录的精美书签,实用便携的单词小册子等,有些团队还做了文创产品的推广策划。”指导教师周琨老师说道。这不仅是一次教学成果展览,更是外国语学院在“专创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的一次创新实践。
学生课程学习成果展示——《老人与海》
创新课堂形式,打造实效专业课堂
“我‘扮演’的是文化大使的角色。我需要寻找并对比阅读材料中出现的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之处。”2023级英语2班章妍婷同学说道。课堂上,学生会被分为六个角色组,即“词汇主管”“篇章大师”“情节主编”“意见领袖”“文化大使”及“外联部长”,每个角色组都有不同的任务。“全体同学从进入该课程学习的第一天起,就拥有了自己的‘学习职位’及‘工作职责’。”杜敏老师说道。《课外阅读》以建设“大课程”、搭建“大平台”为行动指引,将社会责任和价值观深度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建设、活动组织中。课程通过代入式体验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参与者”,教师则作为统筹管理者,不断创新课程项目管理,注重价值引领,不断激发学生进取心,增强学生创业欲。
《课外阅读》课程摒弃了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以激发兴趣为核心,学以致用为目标,通过引入“创业模拟项目”,让学生在制定商业计划、演示创意方案等环节中有效锻炼创新创业能力。“有些学生团队努力寻找阅读文本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设计了‘海洋环境保护’创新策划书;也有团队关注作品文本与本土的联系,通过制作的短视频作品,对比分析中西方社会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躬耕态度、仁爱之心等要义,在跨文化国际语境中有效输出中国声音。”杜敏老师说道。《课程阅读》突出外语类实践课程“意识培养”“知识普及”及“实践体验”的教学功能,将创新创业思维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着力打造“专创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学生创新策划作品展示
此外,课程还依托人工智能,运用“雨课堂”在线课堂分组学习等形式进行了任务型外语教学新模式探索。同时,依托“we learn”等教学平台优质资源库定制差异化教学方案、开展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数字化教学。学生也可以借助丰富的课程资源开展个性化学习、加入学习社区进行拓展学习,为打造实效课堂添砖加瓦。
聚焦学科竞赛,推动双创能力提升
日前,外国语学院传来喜讯,学院教师田丽玲、王雨婷、胥松媛和陈晓花凭借扎实的教学功底与精细的教学组织,获得2024年外研社“教学之星”本科英语组全国总决赛三等奖。一直以来,外国语学院秉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理念,坚持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引导师生在实践中成长,助力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根据外国语学院院长邓博文副教授介绍,《课外阅读》课程自开课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课程充分运用实践类课程的课程性质优势,以阅读文本作为载体,搭建了丰富育人平台,推动了创新创业实践。“学院以此课程为契机,学生多次在省级以上赛事中斩获佳绩。”她说道。
学生参加全国性赛事斩获佳绩
2023年,学院程耀锋同学在2023年广东省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暨“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广东省省赛的写作赛项中获得银奖的好成绩,刘敏同学和丘嘉杨同学获得同类赛项铜奖。赖星薇同学获得同一赛事阅读赛项铜奖,吕妍君同学获得演讲赛项铜奖。此外,田睦帆同学获得2022年“外研社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广东赛区)三等奖;周慧、詹金丽、曾字权三位同学获得2023年第六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广东赛区中国学生本科组二等奖;彭露红、何晓童、陈宇曦三位同学获得2022年第五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广东赛区本科组二等奖。
学生获奖奖状
“外国语学院将提供更多类型的阅读材料,如行业报告、案例分析,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外国语学院院长邓博文表示,学院希望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的实践环节,如实地考察、模拟创业项目等,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创新创业潜力。未来,外国语学院将建立、完善相关的评估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活动效果进行持续跟踪评估,及时调整活动方向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