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

读懂党的二十大报告,要关注这些重点内容

文章来源:学生工作处 作 者:学生工作处 初 审: 复 审: 终 审: 发布时间:2022-10-24 09:22:29 浏览次数:970

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科学谋划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读懂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关注以下重点内容开始吧。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

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江金权表示,十年来,中国取得了“两个确立”的重大政治成果,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胜利实现,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显著提高,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制度优势更加彰显。

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具有里程碑意义。江金权认为,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锻造了民族复兴伟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使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了强大正能量,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极大增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也极大增强了世界人民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民对中国模式、对社会主义运动的信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集中体现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新成果,也为我们进一步推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提供了科学指引。”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孙业礼介绍,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取得重大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报告展开论述了‘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孙业礼表示,“‘两个结合’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规律性认识,也是我们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键”。

同时,报告还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六个必须坚持”: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理论要能解决问题,要管用,才真正有生命力。我们党的理论的这种特质,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也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民、对国家、对历史的强烈的责任感。”孙业礼说。

教育、科技、人才

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中央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不再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而是要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

“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都是党中央提出的需要长期坚持的国家重大战略,也都是事关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中央改革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穆虹介绍,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历史使命,党中央从突出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出发,将科技、教育、人才放在二十大报告第五部分进行统筹部署,集中表达,既坚持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又强调了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通过协同配合、系统集成,共同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穆虹表示,这三大战略共同服务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一是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公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二是坚持创新驱动。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加强基础研究,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三是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提及“中国式现代化”,这已成为吸引国内外目光的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但各国的现代化道路不尽相同,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标准。”孙业礼指出,十四亿多人口的规模,资源环境条件约束很大,是中国突出的国情,这也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不能照搬外国模式,发展途径与推进方式必然有自己的特点。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显著特色,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江金权表示,新时代十年,中国解决了近1亿人口的贫困问题,在中华大地上解决了困扰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为进一步推进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

促进共同富裕,必须解决好做蛋糕和分蛋糕的关系。一方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坚持高质量发展,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另一方面,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相协调相配套的制度体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防止两极分化。

然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要立足国情,从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这个实际出发,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稳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创造条件,完善制度,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不要等到发展起来后才去解决贫富差距问题,而是要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解决。”

全面依法治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单独将法治建设作为专章论述、专门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高度重视。中央政法委秘书长陈一新从遵循法治之“纲”、立好法治之“规”、紧扣法治之“重”、凸显法治之“要”、夯实法治之“基”五方面解读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关法治建设的阐述。

“纲”是报告提出的新时代法治建设总体要求。报告阐释了全面依法治国在全局工作中的坐标定位,明确了新时代法治建设的总体要求,这具有纲举目张的重要作用。要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确保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行稳致远。

“规”是报告提出的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要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的立法工作,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增强立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努力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重”是报告提出的扎实推进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只有政府带头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国家才能在法治轨道上有序发展。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和能力建设,全面提高法治政府建设水平。

“要”是报告提出的严格公正司法。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要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规范司法权力运行,强化对司法活动的制约监督,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基”是报告提出的加快建设法治社会。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如何做到全体人民信仰法治、厉行法治,是一项长期基础性工程。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发挥领导干部示范带头作用,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人心,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全面从严治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要求,这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是首次。

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兼调研室主任唐方裕认为,要在“全面”上下功夫,继续拓展从严治党的广度和深度,彻底消除死角盲区,把所有党员和党组织管好管住。要在“严”上持续用力,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要在“治”上多谋实招,采取标本兼治、针对性更强的举措,实现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

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反腐败斗争是其中的关键一役。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部长王建新表示,新时代十年,反腐败斗争历程波澜壮阔、成就举世瞩目,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要健全党领导反腐败斗争的责任体系,以零容忍态度反腐惩恶不动摇。坚决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坚决防止领导干部成为利益集团和权势团体的代言人、代理人,坚决治理政商勾连破坏政治生态和经济发展环境问题,决不让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变成为少数人谋利的工具。

同时,健全管权治吏体制机制,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抓住政策制定、决策程序、审批监管、执法司法等关键权力,严格职责权限,强化权力制约。持续深化党和国家监督体制改革,强化对权力监督的全覆盖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