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由谁守护
——《一个都不能少》影评
李晓彤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以施祥生的小说《天上有个太阳》为基础,由张艺谋执导,魏敏芝、张慧科领衔主演,于1999年9月7日在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映,这是一部至纯至朴的现实主义风格的电影。
电影讲述了一个乡村教师一根筋的想要留住学生的故事。面朝黄土,断壁残垣,羊肠小道,坑坑洼洼,灰尘四起。由年迈的高老师辛苦操持的永泉小学,是这个村子里唯一可供孩子们念书的学校。由于老师要回老家探望重病的母亲,田村长从邻村把十三岁的魏敏芝请了过来,临行时,高老师很认真地对代课的小魏说:“我这班学生已经溜走了十多个,现在就剩下这些,你一定要代我管住这些孩子,一个也不能少。”魏敏芝在代课的时候,每天都要统计一下人数,让学生抄写课文,然后在教室外面等着,直到下课的时候,她才把学生放出去。不久,张慧科的妈妈病倒了。张慧科被迫退学去城里工作,以偿还家中的债务。魏敏芝谨记高老师的嘱咐,一定要到城里去找张慧科,便只身一人踏上寻人之路。
一、写实的风格
1992年,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扛起了现实主义大旗,完整地体现了写实风格。《一个都不能少》纪录片式的风格贯穿整部影片,把写实发挥到了极致。
其一,为了找到合适的演员,张艺谋采访了超过20,000名儿童,他们不但用自己的名字,还用自己的真实身份。同时在拍摄过程中,张艺谋导演并不先说戏,仅给演员一点规定的情境。让演员按照自己在生活中的真实状态来自由发挥。其二,采取最原始的纪录片方式拍摄。在《一个都不能少》中,为了使非职业演员在镜头前的表演更自然,剧组尽量少用灯光,或者只用最简单的照明来布光,或者把灯光藏在室外,营造现实生活的氛围。拍摄上,摄影师采取最原始的纪录片拍摄方式,尽量跟着人物,用最简单的机位进行拍摄。
影片既没有华丽的切换,也没有复杂的光影对比,只是用了朴实平滑的纪实性镜头语言,突出人物与环境的真实性,影片中浓浓的河北腔调尽显出河北人的质朴与善良。现实主义的风格可能是最平淡、最不特别的。和以往任何类型的影片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没有风格”。即便是张艺谋,也说这部影片平淡无奇,毫无趣味可言,在谈及该片时,他说:“《一个都不能少》是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很平实、传统、司空见惯甚至非常老套的电影”。
二、矛盾冲突和对比
电影中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冲突一是:高老师交代魏敏芝,班里的粉笔一共26支,一天用一支,字不能写太大,也不能太小,写成驴粪蛋子那么大就可以了。可见,粉笔对于贫困的山村小学来说是多么地珍贵。而后来魏敏芝与张慧科因为粉笔摔在地上而拉扯时,更是将一地的粉笔踩得稀碎。张慧科的不肯认错和魏敏芝的执拗使两人之间产生矛盾冲突,也与后来魏敏芝进城寻找张慧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二是:明新红被选中去城里训练,而魏敏芝却将明新红藏了起来,与村长产生了矛盾冲突。魏敏芝的性格在这里展露无遗,执拗、不懂灵活变通,只记得高老师的承诺。她不知道这是走出山村最好的机会,正是这样的执拗、倔强,为后来寻找张慧科做了铺垫。
电影中对比最明显的是山村和城市。同时,火车站广播员的漂亮打扮与魏敏芝穿了多天的碎花上衣,有着强烈的对比。衣着破旧、在火车站睡了一晚上的乘客与骑着自行车上班的城里人,也形成了很大落差。电视台接待室阿姨对魏敏芝嫌弃、厌恶的态度,和带魏敏芝进城的叔叔热心、善良的对比也尤其明显。所有的这些,都折射出城乡差距的悬殊、山村教育的落后状况,反映了阶级歧视的社会现状。
三、以小见大的手法
电影通过高老师对魏敏芝的嘱托学生的“一个都不能少”,反映了中国山村教育的落后和弊端,映射出在城市高速发展的同时,山村不应该只停留在原地。张艺谋通过“一个都不能少”折射出中国山村教育的状况:简陋的教室、三脚的课桌、一天只能使用一支粉笔、随时可能退学的学生。这部影片向我们展示了乡村教育的不足,其妙处更多的是,不是强行灌输什么观念,而是用一个真实的故事,用一种不需要刻意去修饰的方式,将主流价值观深深地植入观众的心中,引起人们对贫穷山区的教育问题的反思。
影片中魏敏芝感动了电视台台长,播出了节目,找到了正在打工的张慧科,并且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水泉村、水泉小学和学生的关注,结局圆满,充满希望。但是,每一个因贫穷辍学的学生都能找回来吗?在那个年代,城市发展迅速,而农村举步维艰,根深蒂固的贫穷,像巨石一样,试图将那些奔跑的孩子压回落后的泥沼。每一个孩子的明天由谁守护?是不抛弃不放弃的一根筋;是“一个也不能少”的坚定信念,无论学生怎样顽劣,也坚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是坚守在偏僻角落的山村教师,即使半年没拿到工资,也依然没有离开;是不忘回头,对任何偏远地方都不放手的城市,即使没有回报,也绝不轻易放手。这些力量拧成一股结实的绳索,阻止孩子们掉落贫困的深渊,才能守住每一个未来。
什么是一个都不能少?是遇到困境时,前面的人拉一把,后面的人推一下,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心协力往前走。是所有力量汇聚在一起,只为守护每一个孩子和掉队的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共同富裕。这就是一个都不能少,这就是希望。
(李晓彤,文化传媒学院2019级汉语国际教育16班,指导老师骆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