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坚守,你我皆在
——《一个都不能少》影评
邓君榕
大山深处贫瘠的土地,屹立着零星的大树,一老一少踏着夕阳,来到了村庄里唯一的小学——水泉小学。残破的围墙、简陋的教室、破旧的桌椅、稚嫩的孩童,村长带着年仅13岁的魏敏芝推开门走进来。这就是张艺谋于1998年拍摄的一部反映中国乡村教育现状的影片《一个都不能少》的开头。
《一个都不能少》是一部记录式的电影,电影的主题是反映在中国偏远农村的教育现状,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血淋淋地撕开,毫无保留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从而呼吁全社会关注农村教育问题。
电影采用了非职业性演员,影片中的人物全部都由普通中小学的教师和学生饰演。他们都未经过专业的培训,也就没有任何表演技巧可言。张艺谋导演曾说:“他没有跟孩子们说应该怎么演,只是将事件告诉他们,让他们自行发挥”。因此他们的身上都烙印着自己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生活细节走向大众的视野。例如:当高老师一支支数粉笔的时候,他的动作是缓慢且细致的,生怕数多了一支,这细微的动作塑造了一位勤俭节约、珍惜教具的农村老教师形象。当村长找张慧科问:“明行光在哪里时?”张慧科频繁回头查看情况,并跟村长拿了五毛钱才告诉村长,鲜明的塑造了张慧科机灵、不服管教、顽劣调皮的性格。当魏敏芝要凑路费去城里时,私自搬砖和逃票上车,当她展现自己才艺时,唱了一首《我们的祖国是花园》,她笨拙、可爱、倔强又盲目天真的个性通过行为和肢体语言很好地展现了出来。或许正是他们流露出最质朴的情感,演绎出最真实的状态,才能将演员自身和剧本本身融合在一起,形成了镜头下活生生的人物,带给我们观众演员最真实、最自然的状态,这样真实的细节或许比专业的演员表演出来的故事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这值得现在喜欢采用所谓流量“小鲜肉”而不看是否合适电影主题的导演所深思。
电影运用了交叉蒙太奇的叙事手法,增强了故事的流畅性,使影片的表意和叙事性得到升华。在电影的片头,运用远景的方式呈现乡间的道路,破旧的房屋等画面,渲染出水泉镇落后贫穷的面貌以及当地自然环境的恶劣,侧面体现出教育条件落后与匮乏。在电影中,把魏敏芝和张慧科放在同一个时空,一方面是魏敏芝的苦苦找寻,寻求陌生人的帮助,播广播,贴寻人启事,寻找台长,镜头展现了魏敏芝寻找张慧科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张慧科一个人在城里盲目走动,独自流浪,给观众一种他们处在同一场景又擦肩而过的遗憾感,激起了观众好奇心,迫切想要知道事情结局的欲望,提高了观众的观感体验。在影片将近结尾处,魏敏芝出现在电视栏目中,她坐在录像机前,她是茫然的,是无助的,是无措的。当主持人要她对着镜头说话时,镜头却给了她面部的特写,但是她一个字也没说,展现了她紧张无措、隐忍坚强的性格。当她说出:“张慧科,你跑到哪儿去了,我都找了你三天了。”这时的她泪流满面,眼神里流露出的是对张慧科的思念以及这几天压力的宣泄。这不仅符合魏敏芝的身份特征和性格特点,也让人物情感的流露得到了更好的体现,与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荒诞感贯穿了整部电影。荒诞感体现在代课老师居然是一个仅有13岁小学毕业的女孩,她承担起管理28个孩子的责任,而且村长以及高老师还同意了。并且这个年幼无知的女孩,荒诞到有一个都不能少的“一根筋”想法之后,居然会瞒着村长独自进城寻找张慧科,而放着班上剩下的26个学生不管。荒诞到老师一天只能用一支粉笔,教室的内间是床,老师得和住校生睡在一张床上。这在我们现在看来,似乎是荒诞无比的事情,但放在一个远离城市、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深藏在大山深处的农村学校身上,种种荒诞似乎又能解释的通,这镜头下的荒诞让观众看得悲伤流泪、心痛无比。这不禁让我为自己感到幸运,我成长在一个物质条件良好的家庭中,接受着国家九年义务教育并能一直学习,在大山里的孩子可能终其一生都活在大山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子子孙孙都不能走出大山,这就揭示了全社会要重点关注农村的教育问题,给我国的“希望工程”的发展落实提供了指导意义和努力方向。
电影着重细节的聚焦。众所周之,电影的细节是最具表现力的,也是最能提升观众观感的。《一个都不能少》的影片中,有许多平常又真实的细节,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很强的效果。如高老师在给魏敏芝粉笔时,不仅一支支地数,而且还精确到26支,多一支也没有,并用心交代魏敏芝,粉笔千万不能浪费,字写成“像街头那驴粪蛋那么大”就可以了。影片用这一细节将一个执着坚守、不辞辛苦的山村老教师刻画得活灵活现,他的坚守和执着不仅传染了魏敏芝,同时也震撼了无数观众的心,也间接体现了偏远农村教育落后,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现在“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教育政策的落实,帮助部分山区解决了缺少教师的问题,但农村的教师流动性大,教学设施差等教育情况仍不容乐观,我认为可以以“乡村振兴”为基础,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从而完善教育教学的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政府财政应向农村教育倾斜,制定优惠政策,解决治安、交通、饮食等问题,解决教师的顾虑。提高乡村教师的福利待遇,完善各类设施,从根源上招到教师以及留住教师,带动农村教育的深入发展。
而电影的最后,魏敏芝在镜头前,当主持人询问她时,她回答不了,神情十分焦躁不安,不敢抬头看镜头,也不敢出声,动作紧张,神情不安且无助。过一会儿,她又抬起头左右张望,嘴唇微张,眼睛依旧不敢看镜头,什么也没说,什么也不敢说。当主持人再次询问她为什么一定要找到张慧科时,她愣了一下,眼神漂浮,最后她嘴张了一下,脸憋得通红,似乎想说什么,但又什么都没说。影片就是通过这几个微小的细节,将一个初次来到大城市的农村小女孩的忐忑不安、胆怯害怕的心境淋漓尽致地展现在镜头下,使人们认识到农村孩子,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村孩子,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支铅笔,一个书包,一盒粉笔,一瓶可乐,他们更需要精神上的关注与文化的慰藉。这提醒当代乡村教师必须有乐于奉献的精神,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学业情况,更要从心底上关爱乡村的孩子,关注他们的心理和精神层面的需要。教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从心理上认同乡村的孩子也是“祖国的花朵”,做到有教无类,以学生为本。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多传授新知识、新理念、新思想,为培养祖国新一代的接班人奉献自我。
影片的最后是一个欢喜的大结局,于是有了最后那一大堆彩色的粉笔。当生活回到原来的样子,魏敏芝还是原来的魏敏芝,这种不变的精神是可贵的。张艺谋导演没有展现过多的拍摄技巧,只是将最真实的演员、最真实的故事和最真实的现状展示给观众,让观众自行思考和体会。就像影片中的魏敏芝一样,自己初心需要用最朴实的方法去坚守。张艺谋用这部电影告诉我们:“有些东西,平实却永恒存在着。”告诉我们现代过于浮躁的人们,你需要沉淀下来,用心积累,用心去守护一个目标,用坚持去实现梦想。
(邓君榕,文化传媒学院2019级汉语国际教育13班,指导老师曾文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