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不可及》:透过电影看西方社会问题
蔡天进
由奥利维·那卡什、艾力克·托兰达联合执导,上映于2011年的法国剧情片《触不可及》,讲述了一个黑人青年德瑞斯与一个法国贵族菲利普相识并最终成为朋友的故事。在这部电影的开头,导演并没有采用传统的以时间线为基准的叙述手法,而是采用一种类似倒叙的手法,给观众呈现了一幕高速狂飙的好戏。可以说,这一部分确实激起了观众的好奇心。但同时,也让作为观众的我,不禁想对接下来要发生的剧情进行猜测:后面的故事应该就是讲这两个人是如何相识成为朋友的吧?既然如此,为什么片名不叫“亲密无间”而是“触不可及”呢?带着这些疑问,我看完了整部电影。
一、主线剧情——悲剧人物的相互拯救
(一)从毫无交集的生活到阴差阳错的相遇
在这部电影中,让我感触最深的首先是电影的主线剧情——德瑞斯与菲利普之间跨越阶级的友谊。主人公之一的黑人青年德瑞斯本是一个生活在法国社会底层的街头混混,因抢劫珠宝店坐了六个月的牢,出来后他依旧无所事事,没有自己的人生追求,对于生活他只是寄希望于失业保险金。而另一主人公的白人富翁菲利普,年轻时因为跳伞事故而高位截瘫,现不得不依靠轮椅勉强度日。他不仅要忍受这身体上带来的痛苦,还得忍受着精神上折磨。两人由于种族和贫富的差距,本应该一辈子都“触不可及”,却因为一场阴差阳错的招聘而相遇。就这样,这两个被命运折磨的悲剧角色,却又被命运安排到了一起,也因此成为了彼此后来生命中的救赎者。
(二)从阴差阳错的相遇到心有灵犀的友谊
德瑞斯和菲利普两人之间的巨大反差,使得他们就像两个极端。这种极端在带给观众极大的观影兴趣的同时,也似乎在暗示着两位主人公之间的相处必然不会轻松。一开始也确实是如此。德瑞斯作为一个有着“原则”的人,不愿意给菲利普穿袜子、擦屁股;他看不惯菲利普听的古典音乐,认为菲利普根本不懂音乐;他搞不懂菲利普为了一幅画花了几个小时盯着看,甚至还花了几万欧买了下来。除此之外,就连菲利普的朋友向其控诉德瑞斯的暴力与种种罪行时也提醒到:“贫民窟出来的人可没有同情心”。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菲利普并没有因此对德瑞斯感到厌恶,甚至还说自己想要的就是没有同情心的人。他认为正是德瑞斯这样的人,才能忽视他的残疾,将他当作一个正常人来看。此后,菲利普反而还因为德瑞斯的果敢、率真喜欢上了德瑞斯,并在后来的相处过程中,渐渐对其敞开心扉,同时还帮助德瑞斯改变自己过去的恶习,培养自己的爱好。德瑞斯在这一过程中,也通过自己的积极乐观的心态,感染了菲利普和他身边的一众人物。最终,这两个人相互救赎了对方,成为了一队亲密无间的好朋友。
二、透过电影看西方社会现状
(一)种族问题
其实,整部电影的剧情很简单,就是以友谊为主线,叙说两个不同阶层的人时如何跨越沟壑,并最终成为好朋友的故事。然而,他们两之间友谊的开始离不开菲利普对于人权的尊重。作为白人的菲利普,在应聘时并没有因为菲利普是个黑人而对菲利普产生偏见,反而还因为菲利普的特立独行而散发出来的自由气息,对菲利普产生了兴趣。但在整部电影中,除了作为主人公的菲利普之外,菲利普的秘书、管家和朋友都或多或少的都对身为黑人的德瑞斯产生了偏见。此外,这部电影主人公德瑞斯的原型并非黑人,在这部电影中将这一角色设置为黑人,正是导演故意为之,旨在通过电影来表达对西方社会现实中种族问题的担忧。
导演还在剧情安排上,加上了欧洲难民潮这一历史背景。随着难民潮的涌入,非裔法国黑人越来越多,法国社会各种问题也随之凸显。电影中德瑞斯一家
(二)对人权的亵渎
在电影中吸引菲利普的正是德瑞斯没有同情心这一特点。他的没有同情心使得他能够以正常眼光去看待菲利普,最终使得两人之间能够产生深厚的友谊。确实,对于普罗大众大众来说,他们总是会将残疾人看作弱势群体,总是用独特的眼光去看待,以“为他好”为由,投之以同情、怜悯的目光。然而,这种行为,其实是在以善之名,行恶之实。对于弱势群体,需要社会的关怀,这没错,但是,这种关怀必须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而不应该是站在制高点,俯视他人。
观今日西方一些国家,常常以为维护他国人权的名义私自干涉他国内政,以霸道的手段行使所谓的“正义”之权。对于这种行为来说,何尝不也是在以善之名,行恶之实呢?
三、总结
一部好的电影,除了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外,也应当要能够发人深思。《触不可及》是改编自菲利普·波佐·迪·博尔戈的自传《第二次呼吸》,这部电影借鉴了这一真实故事,成功地拍出了这部颇具法国幽默的温情片,让人们在被一些生活镜头给感动的同时,也能够让人们思考生命的真谛以及社会所需要的人文关怀。
(蔡天进,文化传媒学院2022级汉语言文学6班,本文荣获2023年第七届广东省“学问杯”影评大赛优秀奖,指导老师骆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