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底气
——《万里归途》影评
邹鸿怡
忆往昔,中国即使作为战胜国,但仍然被无视应有的合法权益,被迫在耻辱的《九国公约》上签字;看今朝,中国日益强大,我们在国外遇到危险时,可以非常有底气地说:“中国人,我是中国人”。值得自豪的是,我们国家不仅摆脱了弱国无外交,还倡导以人为本,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维护海外中国公民的安全与合法权益,而《万里归途》正是真实地诠释了中国外交官保护中国人的责任与使命。
《万里归途》讲述的是,在努米亚共和国内外矛盾、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下,处处都充斥着压抑、惊恐的危险气息,在党和国家的部署下,中国外交部迅速开展了撤侨行动,主人公外交官宗大伟和成朗放弃回家的机会,找到受困的一百多名中国人并带领他们走出一条回家的路。整部影片没有过多枪林弹雨的激烈场面,但对外交官宗大伟等人的语言、神态的细致描写却同样让观众深受震撼,让我们对中国外交官有更多的信任,让我们作为中国人更加有底气。
这部电影的镜头语言表现得十分到位,电影在拍摄中使用了较多的手持镜头,镜头作为摄像机的眼睛,和生活中人们的眼睛有异曲同工之妙,观影时可以看到画面的抖动、移动和跟拍。在电影的一个片段中,成朗举着相机拍路边的情景时,突然被当地士兵抢夺相机,此时我们看到的画面就是成朗手中相机拍摄的画面,这让观影者们身临其境,犹如自己才是举着相机的人,给观影者营造出一种强烈的逼真感、压迫感和窒息感,身体会不自觉地躲避。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努米亚共和国当时极其动荡以及当地的人们随时会受到生命威胁的社会,然后观影者们回过神来,会庆幸自己处于的是没有战争的中国。
语言是富有魅力的,它能传递制作者想要传达的感情,还能塑造影片中的人物形象。电影中,宗大伟即将登上回国之路,但,在回家陪老婆生产和去救同事的遗孀白婳等人的内心极度纠结之下,从大巴上走下来,决定与成朗一起去救白婳等人,去往危险区塞布拉塔的路上,车上播放着“抬头的一片天,是男儿的一片天,曾经在满天的星光下,做梦的少年,不知道天多高,不知道海多远却发誓要带着你远走到海角天边”,这首歌的播放既激起了他们前进的动力,更是燃起了我们这些青少年热血沸腾的青春之火,同时塑造了宗大伟和成朗完成本职工作后,还愿意置自身于危险境地,帮死去的好友章宁救回妻孩的有良知的人物形象;在遇到危险时,响起女孩用阿语读《一千零一夜》中辛巴达航海历险记的声音,将主人公辛巴达暗喻为宗大伟,最终宗大伟和一百多名中国人如同故事里辛巴达的结局一样,在漫长而又危险的漂泊后,回到祖国的怀抱。用童话故事描述危险情节,既描述了途中的危险,也预示着最终的胜利,同时也塑造了宗大伟聪明勇敢,让人充满安全感的外交官形象。
影片通过细节的刻画与描写,以小见大。在宗大伟带领中国人去迪拉特找救援的过程中,有一位中国人在本子上用写“正”字,来记录走到迪拉特需要走多少步,直至到达迪拉特遇到中国救援后,他放声大哭,重复喊着“32万6713步!”,这单个人物的行为,是大多数平凡人对生存具有强烈渴望和念想的一个缩影,这“32万6713步”的每一步都见证了这群中国人归家之路的艰险与磨难,这也正是呼应了这部电影的名字——《万里归途》;影片的最后,宗大伟走在充满过年气息的街道上,突然被一声爆响所吓到,条件反射地躲避,回过神才发现自己误把烟花声当成枪响,此时已不在战乱地区,而是在过年放烟花的家乡,与影片前面努米亚充满硝烟的战场形成鲜明的对比,反映了中国向人们提供的是一个平安健康、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万里归途》不仅诠释了中国外交官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更是诠释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让每一位海外侨胞都有“我是中国人!”的底气与安全感。我们作为大学生,要时刻牢记我们今天和平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不是有幸生活在和平的时代,而是有幸生在了和平的国家。在党的二十大中,习近平主席提到“广大青年要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因此我们更有责任努力学习,自觉担当起维护国家安全、繁荣的责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不做危害国家利益的一切事情,将个人命运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同时保持警惕性,提高鉴别能力,增强保密意识和安全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邹鸿怡,文化传媒学院2022级汉语言文学6班,本文荣获2023年第七届广东省“学问杯”影评大赛三等奖,指导老师曾文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