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

影评作品展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教与学 > 师生作品 > 影评作品展 > 正文

我大抵是悟了——《一个也不能少》影评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4-06-03 浏览次数:

我大抵是悟了

——《一个也不能少》影评

张倩

每一部电影,都是导演用相机为笔,以台词为墨,以场景为纸张,以人物为颜料而描绘出来的艺术作品。每一笔,每一滴墨水,每一条颜色,都是慎之又慎的,一笔一划尽在方寸之间。对于《一个也不能少》这部电影,我有不一样的看法,这部电影拍得非常精妙,由以下几点展开细讲:

、拍摄手法的多样性

1.铺垫与伏笔

影片《一个也不能少》中的拍摄善于埋下伏笔和做铺垫。在电整部电影几乎都采用了这两种手法来拍摄。首先,伏笔这种方式,例如在明行光每天晚上的跑步,寥寥几句,言语不多,但是含有隐含性,埋下来一条线索,为接下来被选进市里成为特招生做准备,这样的好处是能够让观众在观赏电影的过程中更为顺畅自然,因为电影的情节结构严密、紧凑,减免了突兀,且有助于电影结构严谨,情节发展起来合理的效果;其二,电影中的铺垫也是非常多见,魏敏芝去城里找张慧科的路途是非常艰辛的,也为她在城里找张慧科的艰难埋下了伏笔铺垫,这种方式的神奇之处在于可以增加故事情节的张力,制造一些悬念,让剧情能更加合理的开展,而观众亦不会觉得唐突,从而带入角色,能的理解电影的人物,更能深刻的明白电影背后承载的意义。

2.蒙太奇式的手法

电影的最后小半部分的拍摄手法与前面的拍摄手法发生了转变,后面在拍摄魏敏芝在城里遇到的种种,学生张惠科到了城里所遭遇的种种同时并行,统一在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结构中,达到了烘托、比较、补充以及对照的效果。这种拍摄手法的作用首先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让人更好的感受到了人物感情过渡的情感变化,让后面的剧情发展更为的合理化,减免了突兀;其次就是烘托营造氛围,且能让人清楚明了张惠科对于魏敏芝情感态度转变的原因,凸显出出人物的境遇,让人共情,并且通过魏敏芝及张慧科两个人同样的境遇,与城市里面的人做对比,营造出了一种冲突感;最后就是能引导观众的注意力,激发人的联想,给观众以深刻的印象。

二、典型人物的刻画

1.“牛精神”的高老师

在电影中,有很多意象的刻画描写,有些是从正面刻画的,有些则是从侧面去刻画人物的。例如贯穿全文的“粉笔”。电影由始至终都是由粉笔串起来的,这样的意向刻画大胆且前卫。在电影中,这一支小小的粉笔承载了很多,第一就是对于高老师兢兢业业,为人师表的刻画,在对待粉笔的的态度上,非常爱惜且认真对待,修缮讲台的那一点经费都花在了买粉笔上,就是就是在刻画出高老师对于教书育人的态度上,学高才能为师,身正为学生做典范,印证了高老师的为人。电影开头没有正面的一个描写,但是从县里来张老师说,与高老师是同事,并且关系很好,且高老师是有机会离开这所学校的。我觉得对待粉笔的态度,正如他对待学生的态度,根根都是雪白,数好数量,认真且细致,一个也不能少。粉笔头都捏不起来,他就用指甲盖捏住写字,不想浪费一丁点粉笔,最后一笔看似是用大拇指抹上去的,透过事物的表面看,这行为看似抹粉笔,实则是抹上去是心血与期望,更是对于学生未来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得不说,这种以粉笔为意象去刻画人物的手法,确实发人深思。我在高老师的身上看到了他为了学生,甘为孺子牛的那兢兢业业的教学态度与崇高的精神品质精神。与此同时,我感受到导演拍摄这部影片更是为了致敬中国偏远地区很多地区的“高老师”,对于他们那种舍己为人,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的老师的肯定与敬意。

2.“不完美”的魏敏芝

(1)个人精神层面

魏敏芝这个刚刚读完小学的13岁的农村“小老师”的形象刻画上,可谓入木三分。天真固执、倔强又略微野蛮不讲理非常符合她的身份背景。她身上双线的刻画,是极为矛盾又合理的。在电影的表面上看魏敏芝这个角色,作为一个代课老师是极为不靠谱的也不合格的。这样的老师,既没有一定的学识文化,也没有应有的素养,对于教育学生更是没有章法,这样的老师是万万不能上三尺讲台的。同时我也知道,初为人师,可能很多方面是有所欠缺的,给广大未来的教师们一个空间非常重要。但作为一个老师的本身,就要有教师的觉悟,必须时刻谨记“积极”、“主动”与“学习”六个字,态度决定一切。从深处去思考,电影中的张慧科能回校读书、山村之所以被人们所关注,其功劳集中在魏敏芝身上。不仅是她的那种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她排除万难,不妥协、不放弃的品质,还有她身上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教师奉献精神感染了周围的人,最终得以带回了张慧科。魏敏芝的精神与毅力,真的非常值得我们当代的老师,或者未来的老师学习,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做到“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放弃。最重要的,那一支小小的粉笔,意义真的非凡,让我看到了她的身份与个人精神上的转变,从一个“代课”的学生的思维,转变成一个老师的思维,在那一支支的粉笔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2)社会精神层面

“魏敏芝”这一个人物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山村的农村代课“代课小老师”,其实更是代表了国家对于教育的态度。张艺谋导演的这部电影的的初衷,在电影的最后面亦做出了说明,借助电影中的主持人之口说出来了。

其一,重视教育。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政策方针已经得到了进一步的贯彻落实,但是仍然有一些地区的教育现状不怎么乐观,呼吁社会重视农村教育。首先国家的扶持,改善农村学校的“生存”问题,例如在师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等等,都需要国家的关注以及资金支持,才能更好的发展教育。重视教育问题,是重视全国教育。

其二,就是映射。20世纪80年代的中期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教育的发展,走向系统化、科学化与人本化的一个重要阶段,且在1996年至2000年提出的第九个五年计划中无论是生产总值还是消除贫困达到小康水平都需要教育的支撑、人才的培养。魏敏芝这个人物身上那些看似缺点的优点,正是社会所需要的。

、人物的刻画

张惠科呈现出来的形象非常难以言喻,他深受观众的注意。这个人物在在其实并不能算是电影刻画出来的人物,这就是一个非常真实的一个农村小男孩的一个缩影。我看到的张惠科:家贫,但是为人乐观开朗;调皮执拗,但是又有一颗真诚炙热的赤子之心;做错不认错,但是却又有同理心和态度......总之这个人很矛盾,但是又不让人觉得抵触。电影中把这个人物刻画出来,不仅仅是让我们看到山村孩子难能可爱的方面,更是让大家深思,对于学生,千万不要以第一印象去判断一个学生的好坏,不能一眼定终身。在这部影片中,我深受启发,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身上都有优点与缺点,作为老师,慎重被那些缺点迷惑而蒙蔽了双眼,从而停止发掘学生的优点,学生的身上有无穷的可能性,也拥有无限的创造力,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闪闪的珍珠,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切勿沧海遗珠。

总得来说,“一个也不能少”说的就是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也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地方或者地区的教育。儿童是祖国未来栋梁,建设美丽的中国,需要人才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材料,但都是国家需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个学生都有不一样的才能,都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个长期的过程,每个孩子都应该被关注到,每一个孩子都不能被忽视。

(张倩文化传媒学院2019级汉语国际教育9班,本文荣获2022年第六届广东省“学问杯”影评大赛优秀奖,指导老师曾文鑫。)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欢迎光临九五至尊517888 - 九五至尊游戏最新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仿制必究 粤ICP备120491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