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从中医角度浅谈“亚健康”应如何预防
作者:刘海奇        初审:        复审:        终审:        发布时间:2022-11-16        阅读量:

一、年轻人熬夜成为常态

熬夜似乎已经成了当代年轻人的常态,有些人或许是工作繁忙、学业繁重,不得不熬夜;很多人在某些“专家”的引导下偏执的认为,只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晚点睡晚点起,就不算是熬夜;有些人也会说,“我就是习惯了熬夜,喜欢熬夜,感觉没过12点就不能睡觉,过了12点也还可以再玩会儿”。

为什么喜欢熬夜呢?因为白天是工作时间,只有下班了晚上的这个时间才是完全属于自己的,可以由自己支配的,一旦睡去,再一睁眼,可能面临的就是一整天的上班上课,但是到了周末又觉得不熬夜对不起不用学习不用上班的第二天,这种报复性熬夜,渐渐的,就变成了生活中的常态。

有意思的是,有这样一种现象:在做出偏离健康的事情之后,出于补偿,人们一般会进行一种“报复式”挽救。熬夜就是,很多人熬夜后会报复性的第二天睡到很晚,但是相应的也会错过早饭,甚至是午饭,这样的饮食作息不规律,已经对人体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熬夜会造成免疫力下降,也是造成当代年轻人亚健康状态的罪魁祸首,而免疫力低下会带来很多疾病:如感冒、皮炎、鼻炎、咽炎、扁桃体炎等等。一位从医的朋友曾经说过,改善熬夜问题可以帮助80%左右的疾病恢复,那么,这80%的疾病都是从哪里来的?可能就是:熬夜→免疫力下降→亚健康状态→疾病。

当然,除了熬夜,导致亚健康的原因还有饮食不合理、情绪低落、心理障碍、高度紧张的工作学习、大气污染、遇到事情过于紧张、运动不足、长期作息不正常等多种原因。

那么,你知道自己的身体是不是亚健康状态吗?你知道亚健康都有什么症状吗?你认为亚健康有需要调节吗?都说中医治未病,那么中医对亚健康有用吗?

二、亚健康都有什么症状?

亚健康到底是什么呢?

亚健康主要是指人体虽然没有明确的医学疾病诊断,但在身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性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亚健康”是由心理、社会、生物三种因素引起的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紊乱、生理机能紊乱或代谢机能低下造成的,若不加干预,任其发展将会出现严重的疾病,更极端的情形是“过劳死”。

亚健康的具体表现:

疲乏无力、精神不振、肌肉及关节酸痛、头昏头痛、心悸胸闷、睡眠紊乱、食欲不振、腹部不适、便稀或便秘、性功能减退、怕冷怕热、易于感冒、眼部干涩、心烦意乱、焦躁不安等。

三、亚健康是病吗?

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对健康做出了定义:健康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三方面的完好状态。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补充为: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数据显示,全世界约有20%的人处于疾病状态,75%以上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而仅有5%的人处于健康状态。根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亚健康患病率为56.60%。

虽然并没有证据能够证明亚健康就是一种疾病,也无法确诊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具体是一种疾病,所以并没有办法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但是矛盾点就在于若不及时治疗,亚健康很可能发展为多种疾病。所以,亚健康不是一种具体的疾病,但是却是很多种疾病的隐患。

四、中医治未病,可以治疗亚健康吗?

有时候我们真的会感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尤其在看到古代文献就已经有了对于我们现在才注意到的一些疾病问题的记载和认知之后,这种感觉更深刻,也更值得我们深思,或许,很多我们苦苦想要解决的问题古代文献就已经给了答案。

在古代文献中就有很多对于“亚健康”的记载。《素问•序》指出医学的目的首先是要“消患于未兆”“济瀛劣以获安”,其次才是治病。这里所谓的“未兆”,是指无显著疾病征兆,“瀛劣”则是指虚损或不太健康,但不一定是病,即现在所说的“亚健康”状态。《素问•生气通天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要以预防为主。

五、当代年轻人的“养生之道”?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表述,专门描绘当代年轻人的养生状态——“朋克养生”,即啤酒里面放枸杞;可乐里面放党参;蹦迪时戴上护膝;穿破洞裤在裤洞里贴暖宝宝;熬最晚的夜,敷最贵的面膜;火锅以后杯冰可乐冰淇淋降降温;穿着最风度的衣服,再热水泡脚;吃完甜品马上吃抗糖药;吃各种各样的“养生茶”......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平时一点一滴的过度和放纵最终都会逐渐掏空身体的根基。体检报告上的数据正常并不代表身体完全健康,当身体的疲劳或者伤损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是雪崩式的连锁反应。此时再想挽回,犹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六、从药王孙思邈的养生铭看亚健康怎么预防?

日常生活一定要以科学作息、规律生活为基础,“药王”孙思邈的《养生铭》,告诉你如何预防亚健康。

《养生铭

【唐】孙思邈

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

神疲心易役,气弱病来侵。

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

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

亥寝鸣云鼓,寅兴漱玉津。

妖神难侵犯,精气自全身。

若要无诸病,常当节五辛。

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

寿夭休论命,修行在本人。

若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孙思邈在“养生铭”中用一二句首先提出不能“怒而伤气”、“思虑伤神”,以免气机紊乱,血脉失和,脏腑功能失调,而致百病杂生。孙思邈尤重视精神调养,认为一个人平时应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尽量避免不良精神刺激,勿使悲欢过极,以免出现“悲能伤肺”、“大喜伤心”的局面。孙思邈还指出,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面。所以生活起居一定要有规律,要注意节制饮食,保持膳食平衡。特别要防止夜间大吃大喝甚至酒醉,以免引起停食、消化不良或伤胃、伤肝等不良后果,最重要的是记住早上千万不要生气,有气就戒。

在生活习惯上,要注意少吃刺激性食物,更不可偏食,这就是养生铭中节五辛”的含义。所谓“亥寝鸣天鼓”,即临睡前要叩齿36下;“寅兴漱玉津”是指早上醒来应以舌搅上下腭数十次,待津生满口时即可咽下。这两种导引法在唐代以前的医疗保健书籍中经常提到,其主要目的是保津和固齿。孙思邈认为,每个人只要重视养生保健,就能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防止出现“神疲心易役,气弱病来侵”的情况。孙思邈在“养生铭”中最后指出,每个人能否健康长寿,绝不是“命里注定”,其主动权其实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个人保健有方、养生有道,就能长命百岁。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黄帝内经》的开篇,就已经为我们讲述了人之一生应当遵守的养生原则。合理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整理心情,无论是什么年纪的人,都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初审:林伟连
复审:吴晓雯
终审:叶盛权

初审 复审
终审

地址: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学智路2号(524094) (0759)315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