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定位
本专业秉承学校“心中有学生”的办学理念和“守正敏行”的校训,坚持“铸师魂、明师德、育师才”的专业办学思想,践行“诲人不倦、精进日新”院训,构建“四维一体”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实施“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校内外协同育人实践平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从“课程、实践、活动、管理”四个维度,着力提高学生的教学力、教研力、组织力,培养“全面发展、一专多能”的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卓越体育人才。为体育教育领域培养一批胸怀使命、勇于担当,求实应用性长创新创业型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通过四年的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课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等课程模块的学习,使学生成长为能够胜任能胜任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高素质创新型体育教育工作者。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职业道德、现代教育理念,掌握学校体育教学、健康教育教学、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能胜任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高素质创新型体育教育工作者。
目标1:师德修养。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拥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热爱中小学教育事业,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能够成为学生发展的引路人。
目标2:专业素养。掌握体育学科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专项运动技能,具备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课外运动训练和竞赛管理、健身指导的基本知识与能力,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感与能力。
目标3:教育教学。了解中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掌握体育教育教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能够综合运用体育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熟练驾驭课堂教学。理解学科育人价值,能够开展跨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了解学校文化和班队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目标4:创新发展。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持续关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运用反思教学、有效沟通、批判性思维等方式,提高创新创业和教学科研能力,促进专业成长。
三、培养规格
标准学制4年,修业年限3~7年。毕业要求学生须修满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163学分,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毕业要求:
1.师德规范
1-1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征。
1-2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具有规则意识和依法执教意识。
1-3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具有坚定的教师职业信念和高尚的师德修养。
2.教育情怀
2-1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
2-2具有丰富的人文底蕴和求真的科学精神,为人宽厚、友善,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
2-3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
3.学科素养
3-1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把握学科基础、前沿和特色,理解体育学科知识体系。
3-2具有较为综合的教育教学知识储备,知晓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懂得中小学生安全从事体育运动的知识。
3-3掌握体育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能够综合运用体育学科知识服务于社会实践活动。
4.运动技能
4-1了解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基本原理。
4-2掌握提高运动技能的学习策略和方法,熟练掌握1-2项专项运动技能及其训练和竞赛能力。
4-3能够熟练展示运动技能,养成日常运用运动技能的习惯。
5.教学能力
5-1具备开展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工作所需的设计、实施、评价及反思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教材教法分析和运用能力,能结合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组织体育与健康教学。
5-2富有创新精神,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法,基本具备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外语能力,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材料。熟悉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
5-3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依据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针对中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认知特点,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
6.训练指导
6-1掌握开展课外体育锻炼、训练和竞赛管理、组织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6-2具备开展中小学体育课外体育锻炼、课余运动训练与竞赛工作所需的设计、组织、实施及反思的能力。
7.班级管理
7-1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
7-2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8.综合育人
8-1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
8-2能够有机结合体育教学进行育人活动,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8-3理解体育学科的育人价值,体验体育学科育人的获得感。
9.学会反思
9-1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
9-2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自主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9-3树立专业自信,对个人的专业发展充满期待和信心。
10.沟通合作
10-1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掌握沟通合作技能。
10-2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
四、课程体系:本专业课程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课程平台、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平台四部分组成,每个平台下设若干课程模块。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是学校统一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类、工具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类等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主要是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开设相应课程;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教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学生通过修读此类课程,掌握本专业可从事行业的职业技能。
主干学科:教育学、体育学、心理学。
专业基础课程:体育概论、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健康教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科学研究方法。
专业核心课程:学校体育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田径基础、体操基础、篮球基础、武术基础、足球基础。
五、师资队伍:目前拥有一批满怀教育豪情、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发挥教授示范引领作用,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团队。体育教育专任教师5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6人,讲师及以下职称44人,博士7人,硕士研究生38人。
六、教学条件:学院拥有全国首创线上线下一体化智慧微格实验室、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室、语音室、运动生理学实验室、运动解剖学实训室、标准运动场、篮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室、体育舞蹈室、游泳馆、体育馆、体能力量房等专业教学实验实训室和竞赛训练设备设施。
七、专业优势:
优势一:突出体育专项运动技能培养。以“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综合素养”三位一体的素质框架为指引,建立科学的专项技能课程体系,采取高效小班授课制,落实“技能至上”的体育理念,加强选修课程学习,实现“一专多能”的培养目标。
优势二:突出体育教育教学技能培养。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胜任能力为核心,构建“四维一体”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建立校内外“见习、研习、演习、实习”一体化实践平台,强化培养学生的教学力、教研力、组织力。
优势三:突出智能信息技术应用培养。围绕学校应用性创新创业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发挥学校“科技”优势,探索“人工智能+体育教育”新模式,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体育教师。
八、就业方向:毕业后可从事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训练、竞赛和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工作,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和等工作。
就业岗位有:各种体育项目的专业运动员;体育教师、教练等工作;传统武术及舞狮等工作;体育场馆、赛事及体育协会的运营管理等工作;体育媒体工作;体育科学研究员、康复治疗师和运动心理训练等工作。
九、未来展望:本专业将进一步瞄准广东省体育教育发展需求,依托欢迎光临九五至尊517888的现代教育技术优势,以扎实的专业建设全面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特色化和内涵化发展,努力打造“湛科”特色的智能新师范,培养有体育特长的社会需求的应用性创新创业型的高素质体育专业人才和具有强烈使命感和教育情怀的新时代体育教育工作者。
联系方式:
地址: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湖光镇教育城新坡路1号
邮编:5240088
电话:0759-3263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