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科研动态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 正文

2020年生猪产业经济论坛:“双疫情”下的产能恢复与结构调整

作者:zhf        初审:        复审:        终审:        发布时间:2020-12-21        阅读量:

在非洲猪瘟和新冠疫情双重冲击下,养猪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也带来了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机遇。我国生猪产业正朝着专业化、规模化、全产业链养殖集团的方向发展。在2020年猪肉零售价格更是成为影响我国CPI的最重要的因素。生猪生产供应也因此受到生猪产业相关企业家、学者以及政客的格外关注。为此,中山大学广东决策科学研究院与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生猪产业研究所于2020年12月13日,在广州中山大学学人馆联合举办了“第十一届(2020)生猪产业经济论坛:双疫情”下的产能恢复与结构调整”的主题研讨会议。会议邀请到了国家生猪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瑶生教授,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育种与繁育研究室主任、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李加琪教授,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秘书、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小红研究员,以及中国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专家和全国各省生猪地方创新团队的负责人参加。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的32个综合实验站的站长或负责人出席了会议,共到会接近70人。

B42EC

与会专家和领导在中山大学岭南堂前合影

会议由广东省委党校郭惠武教授和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生猪产业研究所所长张海峰副研究员主持,与会专家和研究人员就中国生猪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生猪产业发展与政策变迁:回顾、趋势与预测、新冠疫情对猪肉消费的影响、“非瘟”疫情下生猪市场行情与养猪场户复产行为、双疫情冲击下河北省生猪产业发展变化分析、2020年国际生猪市场走势以及我国猪肉消费调查分析、构筑养猪行业生态、筑本强基,融合发展,面向价值链时代的竞争对策、2养殖场户对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规范的认知及影响因素研究、环境规制、地区间策略互动与生猪生产发展——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非洲猪瘟疫情下的生猪产业布局变化及趋势等题目分别作了精彩报告。在报告结束后,与会人员结合自身经验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同时对非洲猪瘟疫情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生猪产业的综合影响以及我国生猪产业的转型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会议报告内容丰富、探讨深入、所提出的对策、建议都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和社会意义。现将会议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大会开幕式背景

生猪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陈瑶生教授

广东省养猪行业协会陈三有会长

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李加琪教授

一、中国生猪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对生猪养殖行业的环保要求越发严格,中小散户退出生猪养殖,加上生猪价格的波动性和周期性的影响,全国生猪出栏量略有下降。2019年,受环保政策、规模化养殖趋势、“非洲猪瘟”等因素叠加影响,我国生猪出栏量出现较大幅度减少,同比下降21.57%。针对我国生猪产业目前面临的困难,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一重要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朱增勇 教授作了《中国生猪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报告。

从生产成本的角度来看,生产效率低是造成我国生猪养殖成本高的主要原因。仔猪费用高的主要原因是能繁母猪生产效率较低。2018年和2019年,我国每头能繁母猪每年出栏肥猪(MSY)仅为15.5和12.8。一方面是规模化水平低,导致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不高;另一方面是专业化水平低,我国大多数养殖场户均为繁育一体化,饲养阶段管理和技术不高,部分养殖场户设施设备、管理技术水平跟不上。

D088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朱增勇教授

其次,我国饲料成本处于明显竞争劣势,2020年饲料和劳动力成本显著增加。通常情况下,玉米成本占饲料成本60%以上,是最主要的饲料成本。2012-2014年,玉米价格一直处于高位运行,2014年达到2.49元/千克,是1994年以来的最高点。2015-2017年玉米价格持续回落,但在2019年,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我国玉米价格跌宕起伏,2019年全国玉米均价为2.08元/千克,较2018年上涨幅度不大。2019年,非洲猪瘟疫情导致生猪存栏快速下降,玉米需求大幅缩减,年度消费量多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不难看出,饲料成本已经不是造成我国生猪生产竞争力弱的主要问题。

第三是我国生猪疫情多发,防疫治疗费用高。

二、生猪产业发展与政策变迁:回顾、趋势与预测

受“非洲猪瘟”疫情发生的影响,我国生猪及能繁母猪存栏量大幅下降,为生猪养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国务院及下属部委、广东省人民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稳定生猪生产供给、促进生猪产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从土地、环保、融资、补贴等多个方面系统支持生猪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发展,将生猪产业发展提升到更高的战略性地位。为此,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谭莹教授,针对我国生猪产业相关政策落地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做了精彩的报告。

谭教授认为,在目前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和逐渐将“环境指标”纳入官员考评体系的分权制度背景下:欠发达地区政府可能出于政绩考核或者获得中央政府生猪养殖补贴或者其它专项补贴,可能会与污染养殖企业形成合谋关系,以取得经济效果,“环境博弈”行为时有发生。发达区域的政府认为生猪产业在GDP的比重很低,出于“洁癖”行为限制生猪产业的发展。一是地方政府为了吸引资本和产业投资,往往采取放松环境管制、降低环境标准的做法,形成所谓“趋劣竞争”;二是地方政府环境规制的正外部性和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使得地方政府往往采取“免费搭便车”或“我污染、你治理”的策略,环境治理投入低于最优水平,最终导致环境的恶化。

在未来我国产业发展变化上,谭教授认为:我国非洲猪瘟短时间很难得以根除,这就必将改变养猪业的布局和结构,将由集中趋于分散,较大或超大规模向适度规模方向发展。产销分离“南猪北养”养殖模式不利于疫病防控,传统养殖密集区易成为疫病重灾区,而分散化、封闭化、生态化、本地化养殖可降低疫情感染风险,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将会成为养殖的主力军,“公司+合作社或家庭农场+农户”养殖模式在疫情防控上相对优于自繁自养模式。“双疫”的发生会推动中国生猪产业转型升级,会使生猪屠宰加工向养殖集中区转移,猪肉供应链由“调猪”向“调肉”方向转变,减少活猪长距离调运,降低疫病风险和运输成本。此外,规模化猪场今后需向饲料、屠宰、加工、冷藏、运输、物流、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经营模式转变。从运猪到送肉,从批发白条到卖分割肉,从冷鲜肉到调理品再到熟食品, 这些改变对养猪业中的物流、仓储、加工等环节都将迎来重构的机遇。

62C06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谭莹教授

三、新冠疫情对猪肉消费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生猪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2020年1月份出现了猪肉消费量下降。1-2月份,疫情防控使得猪肉运输和生猪运输有一定的阻力,各地猪肉供应比较紧张,同时屠宰场鲜肉批发渠道部分销量的占比下滑较大。新冠肺炎疫情使得消费者外出餐饮消费行为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但具体影响到何种程度目前没有相关的文献和报道的发表。为此,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周琳副研究员针对新冠疫情对猪肉消费的影响这一课题做了精细的总结和报告。

受到疫情影响,消费者对猪肉消费的转变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主动转变:在疫病防控期间,消费者主动取消户外食物消费、减少户内聚餐;第二,被动适应:由于疫情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使得食物供给渠道、供给方式、供给周期等发生重大变化,消费者被动适应食物供给端的变化。

研究结果同时发现,疫情对于猪肉消费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其他肉类产品:49.45%的消费者表示期间猪肉消费量有所减少,牛肉、羊肉和禽肉消费抑制的人群比例分别是29.59%、33.66%和37.84%;农村地区的猪肉及牛肉消费抑制明显高于城区:59.26%和34.26%的农村消费者表示,猪肉及牛肉的食用量有一定程度减少,其比例明显低于城市地区的48.00%和29.00%。农村地区禽肉消费量增加比例高于城区:25.93%的农村消费者表示,期间禽肉消费量有所增加,高于城区13.35%。

4DD06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周琳副研究员

四、“非瘟”疫情下生猪市场行情与养猪场户复产行为

2018年8月国内首次发现“非洲猪瘟”,再加上“猪周期”和环保等影响,导致全国能繁母猪和生猪存栏量均大幅减少,至2019年9月份两者存栏量分别同比减少了38.9%和41.1%。生猪市场严重供不应求,引致2019年6月份以来,生猪价格和养猪利润发生了剧烈变化。例如,山东省猪价格在2019.6~10月间从15.37元/kg骤升至39.88元/kg,自繁自养生猪盈利3500元/头左右,前所未有,始料不及。农业农村部公布,截至2020年10月份,全国能繁母猪和生猪存栏量分别达到3950万头和3.87亿头,生猪产能恢复到2017年末水平的80%以上。在这一背景下,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孙世教授针对现阶段我国生猪市场行情以及猪场的复产行为做了精彩的报告。

孙教授认为:供求关系决定生猪价格,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供不应求价格上涨。目前,生猪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五方面。(1)市场需求拉动产业发展内需是拉动生猪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近年来,我国猪肉产量在5300万吨左右,出口不足10万吨,进口200万吨左右。正常情况下,每年猪肉消费量5500万吨左右。(2)能繁母猪存栏量决定未来供给量。能繁母猪存栏量决定了未来一年左右的生猪出栏量和价格。受“非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2019年9月份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降至历史最低1913万头,从10月份开始连续13个月增长,到2020年10月份达到3950万头,创近3年新高。从数量上看,3950万头能繁母猪基本满足消费者对猪肉的需求(3950×17.5×110×0.73 =5550万吨)。但现有能繁母猪中,三元占46%(调查表明,三元后备母猪占80%左右),影响了产能。据不完全统计,截止10月底,国内引入纯种猪超过1.5万头,创近五年新高。这些纯种猪大概需要2年时间才能产出二元仔猪,到2022年二元母猪供应量才能恢复正常。(3)产业政策鼓励发展养猪,增加供给量。2019年9月份以来,为稳定生猪生产,国务院办公厅、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等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主要精神是:进一步加大对生猪产业的金融支持、不得超范围划定禁养区、合理安排生猪养殖用地、积极带动中小养猪场(户)发展、深入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母猪补贴等。(4)猪肉进口增加市场供给。近年来,我国猪肉进口量呈增加趋势。2016年突破100万吨,2019年超过200万吨,2020年将超过400万吨。(5)养殖成本源头制约供给。“非瘟”增加了仔猪和防疫费,玉米涨价增加了饲料费,环保增加了粪污处理费。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0年10月份全国自繁自养生猪成本1850元/头(16.8元/kg),比“非瘟”前增加260元。其中,饲料费增80元,防疫费增130元,粪污处理费增50元。山东,自繁自养成本16元/kg、外购仔猪26元/kg,比非瘟前增20%。

D80A

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孙世民教授

五、双疫情冲击下河北省生猪产业发展变化分析

同样在这次大会的主题,双疫情的大背景下,河北农业大学文管学院路剑教授给我们做了地方性的报告。路教授表示,在生产成本上升的侧面来看,调查数据表明在“双疫”叠加背景下,中型养猪场面临的困难最大,大规模养猪场其次,小型养猪场和散养户由于其经营方式灵活、人工成本低等优势,反而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饲料和防疫费用上升是导致生产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养猪场认为导致养殖成本增加的原因依次是,饲料成本、防疫成本、仔猪成本、人工成本。

从企业复产信心角度来看,路教授表示,中小规模养殖主体信心仍显不足。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养殖主体的养殖信心仍显不足。一是对未来生猪价格走势保持谨慎态度,认为2020年下半年生猪价格会小幅下跌的养猪户占比达到了48.03%,认为大幅度上涨的养猪户占比仅为2.62%;二是补栏意愿与行动仍然动力不足,没有补栏意愿或有补栏意愿但尚未开始行动的猪场占比达到73.49%,有补栏意愿且已经开始行动的猪场占比仅为26.51%。其中资金限制、疫病风险和市场预期是限制生猪产能恢复的主要原因。

507E8

河北农业大学文管学院路剑教授

六、2020年国际生猪市场走势以及我国猪肉消费调查分析

2020年我国生猪产能的下滑,猪肉价格的上涨对世界猪肉市场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目前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猪肉进口国,世界猪肉贸易的近一半猪肉出口到了中国,中国的猪肉市场影响着世界,同样世界的猪肉市场也影响着中国。对此,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生猪产业研究所张海峰副研究员做了2020年国际生猪市场走势以及我国猪肉消费调查分析的报告。

张海峰副研究员指出:2020年世界猪肉产量有较大幅度下降,为9788万吨,比2019年下降了4.02%,其中世界最大猪肉生产国中国的产量下降幅度较大,下降幅度为2.9%。长期以来中国的生猪生产与消费占据着世界的半壁江山,2019年受到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中国生猪产能大幅度下滑,2020年虽然产能有所恢复,但恢复到正常年份水平还需要一段时间。由于目前产能还没有恢复到正常年份水平,导致了2020年中国猪肉进口大幅度上升,同时也导致了猪肉贸易量的大幅度上升。世界第二、第三大猪肉进口国日本与墨西哥的猪肉生产稳定,猪肉进口量2020年略有增长。随着中国的猪肉产能的回升,预计2021年全球猪肉贸易量会有一定下降,美国、欧盟等主要猪肉出口国的猪肉产量将有一定下滑。

在居民肉类食品消费上,2020年与2019年有较大区别,北京、上海和广州消费者2020年外出就餐支出有较大幅度下降,购买食材的支出有较大幅度上升,在整体的食品消费支出上有一定的下降。在肉类食品购买习惯上,受到猪肉价格上涨的影响,2020年广州消费者在农贸市场购买猪肉的消费者比重有较大幅度上升。

661CE

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生猪产业研究所张海峰所长

七、构筑养猪行业生态

养猪业是中国农业中的重要产业。对保障肉食品安全供应有重要作用,中国养猪业正由传统养猪业向现代养猪业转变,无论是养殖模式、区域布局还是生产方式、生产能力都在发生显著变化。存在自主创新能力弱、食品安全问题突出、劳动力成本增高、原种依赖进口、疫病严重、环保压力大、饲料资源匮乏等诸多挑战。但也有自主创新条件改善、国际市场空间大、国内市场稳步增长、政府支持力度大等机遇。我国生猪产业龙头企业牧原集团的技术总监李彦朋先生针对我国生猪产业的发展趋势做了精细的分析与阐述。

李总监认为养猪行业向前发展,一定是不断淘汰落后的生产方式,低效率的生产模式。非洲猪瘟一个重要传播途径就是泔水,目前全国范围内已经禁止使用泔水养猪,我们继续把“泔水猪”延伸一下,养猪和居民生活之间的影响,过去在村庄或村庄周围的小型猪场都面临淘汰风险。一方面,非洲猪瘟影响下,生猪检疫和生猪销售压力越来越大,这些猪场很难开到检疫票,销售差价会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从疫情防控角度来看,这些猪场很难做好生物安全工作,人员流动是最大威胁。非洲猪瘟发生之后,很多地方政府也出台了限养清场政策,限时清理村庄周围500头以下的散养户。此外,一些开展公司+农户的企业,非洲猪瘟发生之后也提高了加盟农户标准和猪场硬件条件,生物安全不达标的合作农户,也会被企业主动淘汰。

5844A

牧原集团李彦朋生产总监

此外李总监引用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的话语说,中国有14亿人口,一年要消费7亿头猪,是世界最大的猪肉生产与消费国,但中国的生猪养殖行业仍有不少痛点,未来生猪养殖模式,一定是朝着机械化、智能化的大规模养殖生发展,牧原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在下一个猪周期到来时,为市场提供更多生猪。

八、筑本强基,融合发展,面向价值链时代的竞争对策

我国生猪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建设缺一不可,要想产业稳定发展,在产业定位、发展思路、发展路径上要考虑清楚。重点应在价值链上做文章,加强品牌建设,开发更多精深加工食品,这样抗风险能力强,综合产值更高。为此,温氏集团温秋根博士为大会做了有关价值链竞争策略的相关报告。

温秋根博士指出:生猪稳产保供关乎国计民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猪产业经历多个猪周期考验。尤其是最近的这个猪周期,我国畜牧业发展更经受住了非洲猪瘟和新冠肺炎疫情两次重大考验和挑战。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下,农业农村部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政策,同广大农业战线同志一起抗疫情、稳生产、保供给,取得良好成效。目前,我国生猪生产发展形势好于预期。

经过疫情的洗礼,我国畜牧业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是事关“六稳”“六保”、公众健康、环境保护、社会稳定的战略性产业。我国要从畜牧业大国转变为畜牧业强国,关键要提高畜牧业现代化水平。要大力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把畜牧业现代化摆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地位,加快畜牧业科技进步,建立健全现代流通体系,切实加强畜牧业风险防范体系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生猪生产宏观调控机制等。

4ABF7

温氏集团温秋根博士

九、养殖场户对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规范的认知及影响因素研究

自1921年肯尼亚首次报道发生非洲猪瘟疫情以来,非洲猪瘟在全球流行已近100年,相继在非洲、欧洲、美洲、亚洲等地区扩散传播,已对全球的生猪产业以及国际贸易造成极大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没有可以有效预防非洲猪瘟的疫苗,如何有效预防和控制非洲猪瘟已成为整个生猪产业亟需解决的问题。那么非洲猪瘟在我国发生的两年来,养殖场户对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规范的认知水平如何?哪些因素影响着养殖场户对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规范的认知?基于这些话题,北京市生猪产业创新团队产业经济岗位团队成员,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聂赟彬博士做了有关‘养殖场户对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规范的认知及影响因素研究’的报告。

4830C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聂赟彬博士

聂博士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在非洲猪瘟疫情背景下,养殖场户在整体上对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规范的认知比较了解,其中选择“比较了解”的养殖场户有151户,占比为39.63%;同时有一定比例的养殖场户选择“不了解”、“不太了解”、“一般”,认知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养殖知识学习经历、非洲猪瘟病毒认知、来往人数、家庭从事养殖人数、养殖场资质、非洲猪瘟保险、生猪产业支持政策均对养殖场户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规范的认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决策人年龄、家庭借贷对养殖场户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规范的认知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聂博士建议:加大生猪产业政策支持,加强对非洲猪瘟监管力度。政府积极采取相应的激励政策和扶持政策激发养殖场户转变防控观念,同时加强对养殖场户非洲猪瘟监管力度。建立完善的技术推广体系,普及非洲猪瘟防控知识。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渠道拓宽信息获取渠道,使养殖场户能够及时接触到准确的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规范信息。加强非洲猪瘟防控培训力度,注重培育新型职业养殖者。积极引导有知识、学习能力强的年轻人加入到养殖队伍,适应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

十、环境规制、地区间策略互动与生猪生产发展——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和消费国。生猪养殖污染是目前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重难点之一。由于生猪养殖不能带来税收,需要占用土地,当地政府承担防疫、食品安全和环保等方面的风险,一些地方政府借着环保的名义打击生猪养殖业发展,打造“无猪县”。

5902E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惠博士

禁限养区的范围划定不合理、不明确,没有具体的标准;管理保障缺失,方案制定流于形式;非规模化养殖户点多面广,污染治理难度大;养殖户不愿退出,后续方案难以推进;很多养殖企业治污设施不正常运行、相关手续不完备,但依旧照常生产养殖,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效应,地方监管缺位。在此背景下,安徽农业大学江惠博士研究生在大会上做了有关‘环境规制、地区间策略互动与生猪生产发展——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的报告。

江博士在实地调查中发现:环境规制对各地区和全国生猪产能具有抑制作用,尤其是约束发展区和适度发展区。环境规制促进了本地和全国生猪养殖规模化,尤其是重点发展区和潜力增长区;年出栏500头及以上的规模化养殖主体受环境规制影响减弱。江博士根据研究结果指出:尽管环境规制会抑制生猪产能,但会倒逼生猪产业布局优化,促进生猪养殖规模化发展,是生猪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必由之路。疫情可能使得生猪环境规制有所放松,但长期来看,环保要求是趋严的。

十一、非洲猪瘟疫情下的生猪产业布局变化及趋势

一直以来,靠近消费地进行生产是生猪养殖行业的重要特征,往往人口大省就是养猪大省。但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以及生猪养殖行业产业化的深入推进,生猪生产的布局开始逐步调整,成为影响我国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2018年8月我国爆发非洲猪瘟疫情后,生猪生产空间布局调整又面临着新的问题。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的郭惠武教授据最新的数据,跟踪研究了我国近年来生猪产业区域布局的动态和趋势。

5DA7B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郭惠武教授

郭教授指出:一直以来,靠近消费地进行生产是生猪养殖行业的重要特征,往往人口大省就是养猪大省。但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以及生猪养殖行业产业化的深入推进,生猪生产的布局开始逐步调整,成为影响我国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2018年8月我国爆发非洲猪瘟疫情后,生猪生产空间布局调整又面临着新的问题。郭教授认为:未来一段时间,空间集中程度会进一步下降、产销区的分离程度会下降。疫情得到控制后,空间集中程度会进一步上升,但会形成几个产业集聚中心。最后郭教授根据西班牙的非洲猪瘟防控经验总结出,非洲猪瘟疫情得到控制后,区域布局仍然会遵循比较优势、区位等优势。(图文来自:中山大学广东决策科学研究院、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生猪产业研究所)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欢迎光临九五至尊517888 - 九五至尊游戏最新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仿制必究 粤ICP备12049155号